

古代的先民將一年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,用二十四節氣來記錄一年的氣候變化 要需要進行做的事情,通過節氣來安排一年的活動,讓日常的耕種變得順應天時,可以種出更多的植物,而不同的節氣也是有不同的寓意的,每一個節氣都是至關重要的,關乎到人們的正常生活。
每年5月21日左右
之所以將夏季的第二個節氣稱為小滿,是因為這時候春天種下的夏熟作物小麥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,但還未成熟,只是小滿,還未大滿。小滿大約每年公歷5月21日這天為小滿。當太陽到達黃經60°的時候也就是小滿到了。
小麥未熟田里蓄水
在小滿的時候,人們需要不斷的向農田里澆水,這時候的水分是最重要的,在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四月中, 小滿者,物致于此小得盈滿。”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,但還沒有成熟,約相當乳熟后期,所以叫小滿。南方地區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:“小滿不滿, 干斷思坎”;“小滿不滿,芒種不管”。把“滿”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,指出小滿時田里如果蓄不滿水,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,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。
江南古鎮水車灌溉
在江南一帶,小滿是稻子種植的季節,人們在小滿的時候殷勤的勞作,有“小滿動三車”的說法。它是對江南小滿農事的形象總結。所謂“三車”即水車、紡車、油車。在農諺中,百姓以“滿”指代雨水的豐裕程度,小滿正是江南早稻追肥、中稻插秧的時節,如若田里不蓄滿水,就會造成田坎干裂,無法插秧,影響農作物的收成。因此天旱的年份,人們會早考慮,巧安排,以人力或畜力帶動水車灌溉水田。過去行走在偏僻的江南古鎮水田邊,時常會見到水牛蒙住雙眼轉動水車的木車盤帶動龍骨水車提水,或人力雙腳交替踏車提水的情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