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男子簪花習(xí)俗的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,在《詩經(jīng)》中就早已有了對花卉寓意的表達并以此來形容自己。在古人們看來,花朵本身具有著美好的象征,在人們看來,簪花不僅僅是因為花朵本身的艷麗婀娜,更是代表了一種吉祥的寓意,因而被人們爭相插戴。在宋代,男子簪花的習(xí)俗更是達到了頂峰。
宋代男子簪花習(xí)俗更多的是源自唐代重陽節(jié)男子簪花的習(xí)俗以及宮廷娛樂活動中男子簪花的繼承和發(fā)展。最早記載男子簪花的史實在唐代歐陽詢的《藝文類聚》中可見:“含超潘陸,雙鬢向光,風流已絕,九梁插花,步搖為古,高樓懷怨。”其意思就是南北朝時期的美男子潘安和陸遠等人,喜好在朝冠上插花,從而走路時顫顫巍巍,十分風流,因而被當時的女子們所傾心。
科舉制度中就有著對于及第進士,皇帝會特賜一朵花來獎勵士子們及第。同樣的,皇帝也會在特殊的節(jié)日或者日常生活中對官員,文人等賜花,這對于被賞賜的人以及他的家族都有著極高的榮譽。
到了宋代,由于重文輕武的政策影響,以及社會的進步,文人士子地位空前提高,士子們簪花被看作重性情而不拘小節(jié),通過簪花表達自己狂放不羈與眾不同的性格,簪花的習(xí)俗就因此進一步被發(fā)揚。每逢士子及第皇帝便會賜花賞賜,或者宮內(nèi)重大節(jié)日典禮皇帝也會賜花給官員甚至是親自簪花與官員進行互動,這就使得宮廷文化中君臣簪花同樂的制度不斷發(fā)展起來。
而受到宮廷影響,民間對于花的喜愛也是與日俱增,在宋代眾多的詩詞中男子簪花的例子比比皆是。在宋代無論什么階層,無論男女老少,簪花已成為常態(tài)。尤其到了南宋時期。關(guān)于皇帝賞賜花朵,官員簪花上朝的禮節(jié)也都有著明確的條文制度。

首先在節(jié)日期間,男子簪花有著不同的花種,就比如在重陽節(jié)之時,男子會在頭上插戴茱萸或者是菊花。由于簪花的習(xí)俗,以至于到了南宋時期,在都城臨安甚至出現(xiàn)了花卉產(chǎn)業(yè)。除了節(jié)日之外還有皇帝舉辦慶典,會有賞賜官員花朵,君臣共同簪花得場面出現(xiàn)。宴會之時男子簪花,而在宴飲游戲中時,男子簪花會使得整個宴會氣氛更加熱烈。
《宋史·禮志十五》:“禮畢,從駕官、應(yīng)奉官、禁衛(wèi)等并簪花從駕還內(nèi)。” 宋廷專門規(guī)定,皇帝賜花百官,以羅花最貴,宰執(zhí)以上官方可得之;欒枝次之,賜以卿監(jiān)以上官;絹花賜以將校以下官。大羅花以紅、黃、銀紅三色,欒枝以雜色羅,大絹花以紅、銀紅二色。
據(jù)《夢粱錄》記載,皇帝祝壽御筵畢, "賜宰臣、百官及衛(wèi)士、殿侍伶人等花,各依品位簪花。后羅花亦賜百官。
《宋史·輿服五》:“中興,郊祀、明堂禮畢回鑾,臣僚及扈從并簪花,恭謝日亦如之。大羅花以紅、黃、銀紅三色,欒枝以雜色羅,大絹花以紅、銀紅二色。羅花以賜百官,欒枝,卿監(jiān)以上有之;絹花以賜將校以下。太上兩宮上壽畢,及圣節(jié)、及錫宴、及賜新進士聞喜宴,并如之。
朝廷的簪花禮儀向下傳遞給了社會,隨后就會成為一種全民性的簪花活動。
而在民間,文人之間舉辦得宴飲活動并無官方一般有著嚴格得流程,以及要求。民間宴飲活動多是文人士子宴會之時隨性之舉,也表明了,民間宴飲簪花的廣泛流行和分為之濃厚。
即便是在處死犯人之時,為了表明天意,獄卒也需要簪花,“以獄卒簪花跪伏門下,傳旨釋放”。而在各州、府、縣上的節(jié)假日活動中,也對簪花有著嚴格的規(guī)定。可以說,簪花已經(jīng)從上至下全方面地融入到了宋朝社會當中,男子簪花也就不稀奇了。